俗話說,“病從口入”。秋季,各類新鮮蔬菜、瓜果集中上市,讓大家在一飽口福的同時,也容易因清洗不徹底,導(dǎo)致、腹瀉。
腹瀉多屬中醫(yī)“泄瀉”、“痢疾”范疇。泄瀉是指排便次數(shù)增多,甚至瀉出物如水樣。臨床常見有食滯腸胃、肝氣乘脾、脾胃虛弱、腎陽虛衰四證。
(1)食滯腸胃型,癥見腸鳴,瀉下糞臭如敗卵,瀉后痛減,伴有不消化食物,脘痞,噯腐酸臭,舌苔黃膩,脈濡數(shù)。治宜清熱利濕。
(2)肝氣乘脾型,癥見平時多有胸脅脹悶,噯氣食少,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誘發(fā),泄瀉,舌紅,脈弦。治宜抑肝扶脾。
(3)脾胃虛弱型,癥見大便時溏時泄,水谷不化,稍進(jìn)油膩誘發(fā),食少腹脹,面色萎黃,肢倦乏力,舌淡,脈細(xì)弱。治宜健脾益胃。
(4)腎陽虛衰型,癥見泄瀉多在黎明之前,腹部作痛,腸鳴則瀉,瀉后則安,形寒肢冷,腰酸,舌淡,脈沉細(xì)。治宜溫腎健脾,固澀止瀉。
痢疾以腹病,里急后重·,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。臨床常分為虛寒痢、陰虛痢和休息痢。
(1)虛寒痢,癥見下痢稀薄,帶有白凍,甚則滑脫不禁,或腹部隱痛,食少神疲,四肢不溫,腰酸怕冷,舌淡,脈沉細(xì)。治宜溫脾腎,收澀固脫。
(2)陰虛痢,癥見痢下赤白膿血,臍腹灼痛,虛坐努責(zé),食少,心煩口干,舌紅絳、少苔:或舌光紅少津,脈細(xì)數(shù)。治宜養(yǎng)陰清腸。
(3)休息痢,癥見下痢時發(fā)時止,日久不愈,飲食減少,倦怠怯冷,臨廁里急,大便夾有粘液,舌淡、苔膩,脈濡軟或濡數(shù)。治宜溫中清腸,佐以調(diào)氣化滯。
那么,秋天腹瀉吃什么好?看看下面中醫(yī)推薦的腹瀉的食療偏方吧。
1、山藥羊肉粥
材料:羊肉250克、鮮山藥500克、糯米500克。
做法:羊肉、鮮山藥煮爛,入糯米,加水適量煮粥市食。每日早晚服用。
食療功效:補(bǔ)脾止瀉,補(bǔ)氣暖胃。
2、鯽魚羹
材料:蓽茇10g、縮砂仁10g、陳皮10g、大鯽魚1000g、大蒜2頭、胡椒10g、蔥、食鹽、醬油、泡辣椒、菜油各適量。
做法:將鯽魚去鱗、鰓和內(nèi)臟,洗凈。在鯽魚腹內(nèi)裝入陳皮、縮砂仁、蓽茇、大蒜、胡椒、泡辣椒、蔥、食鹽、醬油備用。在鍋內(nèi)放入菜油燒開,將鯽魚放入鍋內(nèi)煎熟,再加入水適量,燉煮成羹即成。空腹食之。
食療功效:本方有醒脾暖胃之功,適用于脾胃虛寒之慢性腹瀉、慢性痢疾等癥。
3、蜜餞山楂
材料:生山楂500g、蜂蜜250g。
做法:將生山楂洗凈,去果柄、果核,放在鋁鍋內(nèi),加水適量,煎煮至七成熟爛、水將耗干時加入蜂蜜,再以小火煮熟透收汁即可。待冷,放入瓶罐中貯存?zhèn)溆。每?次,每次15~30g。
食療功效:本方有開胃、消食、化瘀之功,適用于冠心病以及肉食不消腹瀉。
4、益脾餅
材料:白術(shù)30g,干姜6g,紅棗250g,雞內(nèi)金15g,面粉500g,菜油、食鹽各適量。
做法:將白術(shù)、干姜用紗布包成藥包扎緊,放入鍋內(nèi),下紅棗,加水適量,先用武火燒沸,后用文火熬煮1小時左右,除去藥包和紅棗的核,把棗肉攪拌成棗泥待用。將雞內(nèi)金粉碎成細(xì)末,與面粉混合均勻,再將棗泥倒入,加鹽、水適量,和成面團(tuán)。將面團(tuán)分成若干小團(tuán),做成薄餅,在鍋內(nèi)放入菜油,用文火烙熟即成。
食療功效:本方有健脾益氣、開胃消食之功,適用于食欲不振、食后胃痛、慢性腹瀉、慢性胃腸病等。
5、姜糖飲
材料:鮮姜15g或干姜6g、紅糖30g。
做法:姜打碎或切細(xì),加入紅糖,用開水沖1碗溫服。每日1-2次,瀉止為度。
食療功效:本方有溫中祛寒、解痛止瀉之功,適于腹部受寒或過食生冷而致大便溏瀉、臭味不堪、喜溫的寒瀉者。
6、馬齒莧湯
材料:鮮馬齒莧250g(或干品60g)。
做法:馬齒莧洗凈,水煎,分?jǐn)?shù)次飲服。每日1劑,連飲3~7天。
食療功效:本方有清熱祛濕、解毒止泄作用,適于腸道感染所致的發(fā)熱、、口渴、腹瀉等。
7、藿香粥
材料:干藿香15g,粳米30g。
做法:藿香研細(xì)末。粳米淘凈,加水燒至米粒開花時調(diào)入藿香末,文火煮成稀粥。每日1劑,調(diào)味分次服食,連食3天。
食療功效:本方有健脾化濕之功,適于輕度急性腸炎、腹瀉者及中度腸炎腹瀉已減輕者